找到相关内容662篇,用时10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倓虚大师自述:影尘回忆录(上册)A

    大家庭;后分居度日,各立门户,父恒经商外出,家事赖母亲支援。每教训后人,要惜福修福,平常不曾道过他人一句是非。  在我上面,已有兄姊七八个,可惜都未长大;有活三四岁的;也有活七八岁的;没有一个能存在,...

    倓虚大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115542803.html
  • 印光大师年谱(印光法师对中国近代佛教之贡献)

    法师圆寂后,关于他的许多纪念文章中,记述最多的是他极其俭朴廉洁,惜福习劳的苦行僧生活作风。如他住的房间自己打扫,穿的衣服自己洗,一直到其八十岁临终,仍是如此。他住在上海太平寺时,一天关絅之居士去拜访他,...

    沈去疾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120942818.html
  • 海涛法师:修行笔记(三)

    产生反省与惜福的心。  ◎真正的幸福其实不在于财物的多寡,亦不在于地位名誉的高下,而在于我们是否能珍惜每一个当下,疼爱每一个与我们今世有缘相聚的众生。  ◎面对无常,一般人有两种方式:一是消极逃避,一...

    海涛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124642861.html
  • 能海大師傳(二)

    自食,亦極簡單,若菜稍佳,即感非分。勸令惜福;若有來客,則須上好。衣多補納,僅足替換。赴外寺講經,所得香敬,悉供該寺。二次出國,剩餘經費,全部上繳。自奉甚儉,待人甚厚。不論高下貧富,一視同仁,和顏悅色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215843489.html
  • 佛教格言(一)

    贫穷的人;知足的人,即使在物质上很贫穷也是富有的人。   ▲作福莫如惜福,悔过莫如寡过。[清]藕益大师《寒笳集》 [今译]作福不如珍惜福份,悔过不如少犯过错。   ▲贫者忧无财,慕富人之为乐,而不知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243843665.html
  • 正法重辉的曙光──星云大师的人间佛教思想

    以上六条,无一不是原始佛教、大乘佛教经论中反复宣说的重要内容。人间佛教的内涵,又以“慈悲喜舍遍法界,惜福结缘利人天,禅净戒行平等忍,惭愧感恩大愿心”(佛光四句偈)总摄之,偈中所举...

    不详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294743954.html
  • 佛寺与风水

    内容提要:修正“人类本位主义”的思潮,可以从佛教中寻找答案。伟大的释迦尊者的佛学思想,为解救人类的危机,针治时弊,开有药方,有挽回劫难的智慧。从自然生态角度考虑,人们不仅仅停留在减少几吨垃圾,杜绝几处污染的简单认识上,有必要在人生观、价值观上审视自身。佛教的慈悲、缘起、平等、八正道、少欲、惜福的思想,对当今开展的“环保”工作有着重要启示性作用。如果从有形的佛寺文化角度认识自然生态,佛教传播的载体...

    王丽心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301644001.html
  • 能海上师传(2)

    ,虽极困难,仍坚持素食,因素食为汉地传统,僧制重于佛制故。主张出家必素食,在家则许渐断肉食,以为摄影引。师常过堂,与众一味,遇事自食,亦极简单,若菜稍佳,即感非分。劝  令惜福;若有来客,则须上好。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361344856.html
  • 问题答问篇(2)

    此食物,含有警惕我们要克制取用,要懂得惜福节用,以减少奢侈浪费而达抑贪的目的。   什么是种"福田"?佛教讲,积善行可得福报,犹如播种田地,秋获其实。又说,三宝||佛、法、僧,如福田,可令众生脱离苦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365044977.html
  • 以密法說佛法「三論法要-中論、百論、十二論」

    老天爷给予我们的使命和考验,我们应该谨慎、惜福的运作和面对,当吾人有了这些观念时,才能从内心里生出真正的智慧,也就是“般若”的意思。  在三论宗的法要里,完全是以般若的经典理论来做为它的义理,所以三论宗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400345470.html